close

_110021257_tv058406765.jpg

2015810日,Sundar Pichai升任Google執行長(CEO)201912月出任Google母公司AlphabteCEO,他是繼Satya Nadella2014年接任微軟執行長,第二位在矽谷接掌科技巨擘的印度裔美籍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印度科技人在美國科技界佔據大位的比例大增,人們開始讚揚印度的英語普及教育與政府大力挹注支持的科技教育體制,但是為什麼PichaiNadella在印度國內受完高等的母國科技教育,卻毫不猶豫飛往美國繼續深造,並且取得美國籍,永久移民?

 

工業革命後英國取得先機成為日不落國,英語(繼之是美語-實則一母同源)變成顯學,搶佔第一波溝通世界的地球村語言;如今科技革命,透過日新月異的網路與運輸載具,其他強勢語言陸續蹶起,但是深植在非英語系國家的民族,依舊下意識賦予英語的優越性,以英語思考,被英語文化浸潤,英語邏輯形塑的意識形態,導致即使是數波科技革命後,英語依然維持其難以撼動的地位。

 

這是事實,也是現實,當世界各國已經被數位科技升級成零時差、零距離,你被迫接受與世界各地的人聯絡交流,很顯然,微笑不能簽訂合約、無法進行貿易,所有的資訊轉換需要有一項統一的語言載具,所以,必需學英文。

 

但在全力敬仰與學習這個語言之時,人們(不論是哪一國人)是不是忽略了自身的民族語言。英語只是一樣溝通的工具,我們卻要求(並羨慕)必需要字正腔圓這一點在華人世界尤其明顯好像每一個人都以此項語言為專長並將以此為職志,恍惚間有一種人人皆立志擔當英語主播之感。

 

學習這項強勢語言,只需把它當一項載具/工具,得魚忘筌-才是我們所應該把握的。

 

當你被這個語言完全征服之後,你忽略了自身文化的內涵,你對彼國趨之若鶩;再回過頭來看看印度母國投下巨資的高等科研學府,印度的數理人才舉世聞名,但是對於人文教育挹注多少?

 

從語言到教育面的偏重失衡,所以PichaiNadella永遠變更國籍,他方之石可以攻錯,當非英語系國家在學習母語與英語(第一外語首選)的方法與觀點、當非英語系政府在人文教育與數理教育的政策治定下、當非英語系父母在打造孩子的教養之路,我們的思維該不該轉換到下列問題:

 

印度為什麼強暴案例頻傳?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有沒有種姓制度的最底層?印度人何時可以飲用到乾淨的水源?印度貧民窟的孩子何時能受到基礎教育……

 

『AI是目前人類正在研究的最深奧課題之一,甚至比電力和火更為影響深遠。可以帶來巨大的助益,也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Pichai(天下雜誌第692)

 

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契訶夫在《第六病房》裏的一段話:『不知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書裏還是伏爾泰的書裏,有個人物說:要是沒有上帝,人們就應當造出一個來。我深深地相信,如果沒有永生,那麼偉大的人類智慧遲早會把它造出來。』面對這個因為疫情而加速轉型的數位時代,AI、大數據、量子應用,人人啷啷上口,即使有時不知所云,但是在面對新一波的造神運動之前,讓我們先以舊有的宗教情懷來看看這代造神的先知們,出身何處,終歸何處。

 

圖片出處: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0671223

arrow
arrow

    吐字如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